查看原文
其他

钓鱼台国宾馆的幕后故事

王建柱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北京玉渊潭东岸的钓鱼台,是首都著名的园林古迹之一,钓鱼台国宾馆就坐落在其中。这是领导人会见和宴请外国首脑的主要场所。

关于钓鱼台国宾馆,有许多值得说的故事。

为迎接1959年的国庆

周恩来提出建一个国宾馆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要在北京建造一批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重大工程。考虑到届时将邀请多国首脑政要来华,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建一个有特色的高级国宾馆,供出席庆典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下榻。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

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外交部在接到周恩来的指示后,立即成立了选址小组。选址小组几乎走遍了北京城郊。原本在东郊、西郊各有一处选址,后有人提议说宾馆应建在北京西郊,理由是:外宾下飞机后,从机场乘车进入北京城区,必然要经过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街,在饱览市容之后抵达国宾馆,这样他们就能领略到新中国及北京建设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留下很直观的印象。


在玉渊潭与湖相连的潭边,还有一座大砖台,上面有乾隆亲笔书写的“钓鱼台”三字横嵌在正门之上,门内壁上还嵌有乾隆书写的《钓鱼台》诗石刻。古迹依存,新馆将立。选址小组初步决定,国宾馆的位置就选在西郊钓鱼台的遗迹上。党中央经研究讨论,最终批准了选址小组关于修建钓鱼台国宾馆的报告。

边设计、边施工

施工人员经常在门外坐等图纸

建筑大师张开济


新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主持承担了钓鱼台国宾馆的设计工作。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0年以后,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他曾先后主持设计了几十项大型建筑工程,为我国建筑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开济先生手绘的历史博物馆草图

张开济先生设计的作品——北京火车站

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还没有星级饭店的概念,而且钓鱼台本身就是风景别致的古典园林。主持设计的张开济说:“作为中国接待各国政要之处,建造这种别墅要体现出秀美,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又要非常大气。”


在国宾馆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周恩来曾多次过问,而且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指导。由于时间紧迫,宾馆的建设工程几乎是边设计、边施工。由于设计出图快,有时图纸设计上会出现一些错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永久的遗憾,有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返工。作为国宾馆工程的总设计人,张开济要经常出面与施工单位协调各种矛盾。

建成之际,周恩来视察时说:“人家搞的是大建筑,你们搞的是优美怡静的大环境。里里外外精雕细刻,整体上像是一座大的森林公园!这么短的时间,不容易呀!”

“东方第一宾馆”

新中国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庄重典雅的钓鱼台国宾馆,是一座具有皇家气派的现代化超五星级园林别墅宾馆;更为重要的是,它记录了我国相当一部分重大国事活动,堪称为国家大事的晴雨表。


钓鱼台国宾馆始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8月全部完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宾馆,为尊重外宾习俗,宾馆内没有1号楼和13号楼。

从左至右分别为青年、中年、老年西哈努克

1970年3月,柬埔寨的右派势力发动政变,通过了废黜西哈努克亲王国家元首职务的决议。柬埔寨虽然发生了政变,但周恩来仍以迎接国家元首的礼仪接待了西哈努克。

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和妻子莫尼列

对西哈努克的住处——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周恩来专门做了精心安排:古董、字画,各种典雅、整洁的家具一应俱全。此外还专为西哈努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挑选了一批可靠的服务人员。周恩来安慰西哈努克说:“请你暂时把中国当作你的第二个家吧。”从此,西哈努克成为了钓鱼台的“老住户”。钓鱼台囯宾馆也成为了连结中柬友谊的桥梁。

1971年7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

与周恩来总理会晤

6号楼位于宾馆北门的右端。1971年7月9日,一队轿车驶进钓鱼台国宾馆,车队在6号楼前停下,车上坐的是基辛格。他是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前站的。当天下午4点左右,周恩来总理来到6号楼,在客厅门口与基辛格微笑握手时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29年来第一次握手。”基辛格惋惜地感叹道:“遗憾的是这次握手不能马上公开。”从此,冰冻的中美关系开始悄悄地融化了。

外交部长钱其琛

钓鱼台国宾馆2号楼,位于宾馆东门右侧,这里曾举行过举世瞩目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上世纪80年代末,钓鱼台国宾馆又拓展建成了一座园中园——芳菲苑。芳菲苑内的谈判厅,被誉为亚洲第一谈判厅。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与钱其琛外长在此进行了长达18个小时的会谈,使1989年以后一度冻结的中美关系开始溶解。


如今的钓鱼台国宾馆,正以崭新的风姿,笑迎着五洲的宾客,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默默地作着贡献。


国家主席宴请国宾卫士


这是一个令共和国三军仪仗队的官兵们永远难忘的日子。1986年9月16日,他们成了钓鱼台国宾馆的座上宾。

下午4点多钟,大队长于华礼忽然吹响了紧急集合的口哨,他高兴地告诉大家:李先念主席要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款待军乐团和仪仗队。


当官兵们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时分。负责接待的外交部领导同志说:“李主席知道你们平日参加外交礼仪活动很辛苦,特意安排了今天这次活动。主席还没有到,我先带你们参观一下。”


仪仗兵做客钓鱼台国宾馆,这是对他们出色完成仪仗司礼任务的最高褒扬!

“外交无小事”

国宾卫士为祖国树立光辉形象

在钓鱼台国宾馆,受到外宾高度赞扬的首先是这里的国宾卫士。在这里担任警卫任务的是武警北京总队的一个中队,他们是武警几十万部队的优秀代表。一茬又一茬的国宾卫士,以他们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为祖国树立了光辉形象。

“外交无小事”,国宾卫士的责任是重大的。担任值勤任务的卫士们,每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在出出进进的车辆中,不管什么车,只要“证”不对,谁也别想进去。


一个国家的元首来华访问,当庞大车队驶进钓鱼台时,前边的有车旗,一目了然,可后面的随车没有车证,这就要凭脑子的记忆和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识别前来的车,而且必须准确无误地作出反应,是放行还是阻拦。


这一瞬间的反应,却是举足轻重的事。该放行的,阻拦了,很不礼貌,甚至引起外宾的不快;该阻拦的,放行了,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政治事件。

1984年4月26日

中方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南希及里根一行

1984年暮春,美国总统里根偕夫人来华访问。离开北京前夕,在中国政府举行的送别宴会上,他从许多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当话题转到礼仪接待工作时,他微笑着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中国的礼仪兵,准确地说就是国宾馆的卫士们,他们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士兵!”


从金代的郊游胜地、清代的皇家行宫,到新中国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钓鱼台已在历史变迁中走过800年的岁月峥嵘。它就像北京的一种特殊符号,庄严又神秘,成为人们记忆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文字 | 王建柱

图片 | 网络

排版 | 杨杨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战略合作伙伴

别去电影院了——

让家变成你的私人影院 

Cine More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